0521

本章是彭老師在網上教學的實案節錄,旨在讓公眾了解,因動量力學系統的柝解,「勁太勁」如何藉網上傳授,中心學員藉科學頭腦,進行有效的探索,使勁哥(非原名) 在一年的網上學習後,功力猛進,同時看到老師的細心和耐性,最重要是老師按物理原則,幫助學員攻克了不少功法難題,更見老師對物理發勁的深厚認識,幫助學員的健康和在所愛的功法上成長。在課堂中,亦常聽到老師公開透明地和學員討論功法,並且往往十分熱烈,學員做得好的,都給以肯定和更深一步的分解,因此中心學員都十分敬重老師的胸襟和度量。

亦因如此,本章目的非為指導練功之用,故視頻均被略去,以免公眾誤會。本中心設有專人指導的課程,歡迎按指導學習,必事半功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彭老師:

很高興收到你的來郵,得知你一切安好。

我在網上放了快近200 You Tube,你可用『趙堡太極彭漢強』或『發勁研究中心』去搜尋,對功法的理解很有幫助,其中的十二式對提升健康和減壓,十分有效。還在制作更多項目,希望早日廣傳我所創建的現代力學功法,我亦已發現此內功力學能進行跨界別運動項目的提升,幫助各類型的運動員快速提升水平,詳細內容在一、兩星期內會再更新網頁和上載。請必收看。

 

彭老師:

想告訴你關於我設計的太極遙距課程的資料。

我的十二式遙距課程,建立初級的內功發勁技巧。課程中可以藉我給你的YouTube進行練習,然後你把練了的招式放回YouTube,我會給你意見,隨了動作的外形,我亦會把隱藏的內功方法指示你。因十二式短,熟習後可以集中時間引導你的內勁。在現時網址上缺欠的內容,我亦會製作之後upload上 Youtube 和與你討論,約每星期一次。

 

勁哥:

非常感谢您为我制定的遥距课程,我打算试一试。上次您让我去浏览YouTube上的『趙堡太極彭漢強』或『發勁研究中心』的内容,我一直未能找到。可否给一个具体网址?能够成为您的学生是我感到很荣幸的事,我是非常守信的人,所以会承诺資料和通訊,不会作为商業用途(这是必须的)。很多时候我是不与人谈拳的。我最早习练过XX拳。

 

彭老師:

黃錦康在明白拳理之後,他會發展出自已表演和練習的方法。

請詳細觀看影片和依描述來練習,動作盡量抄我的,每天練50次即可。

視頻被略去……

留心在開右胯時,腳跟不可壓着地面,右邊小腿和腳掌均不用力,左邊縱軸亦不動,免引至你膝蓋痛!之後軸心轉移到右邊。左腳踏出站穩後再成為軸心。脊柱須用以下三個方法拉直:頭頂領起、鬆兩胯(膝會微曲)和收卷骨盆(像虾把尾部卷曲向前),目的把頸後和腰後的兩個S形凹位拉直,使脊柱懸垂並使微力把脊柱垂直形狀固定,有如微曲的藤條(稱為掤勁即以微力固定關節的形狀)!

練習三天後,可上載你此段的影片給我看。動作好的話,我會一步步上載該招式的用法和定式發勁的情況給你參考,以作微調。慢慢地,你會發覺我的力學發勁方法很有效並且能慢慢進入享受太極拳的境界。

 

勁哥:

“左邊縱軸亦不動”是指左边的身体部分而不是指脊椎部分吧?而且“左邊縱軸亦不動”时,是否指左边上身方向与左边膝盖方向和左边脚掌趾方向尽量做到一致?

视频中“无极式”的结束时有一个右脚向左脚靠拢后在划弧打开站定的动作,是否要全部照做,因为我原来学习时是右脚直接上步站定即可。

 

彭老師:

知道你在動腦筋了。這太極拳不單是身體的運動,亦是一個動腦筋的訓練!

“左邊縱軸亦不動”是指左边的身体部分而不是指脊椎部分吧?而且“左邊縱軸亦不動”时,是否指左边上身方向与左边膝盖方向和左边脚掌趾方向尽量做到一致?

不是指脊柱部分,因脊柱拉直後,像一整疊,疊得整齊的書一樣,把重量送進骨盆內。縱軸在大腿股骨球的垂直上方的左邊身板上,運動時身板以縱軸放於胯的轉心上自轉。打個比方:身板好像一長方形的盒子,在左邊的胯上的一邊常用作縱軸,左邊身板作為縱軸時,好像大門上有門鉸能自轉的那邊,身板的另一邊則是讓你可推開門的右邊。當縱軸在左胯軸心上自轉時,膝蓋只須保持鬆胯後的曲度不變,讓身板沿縱軸自轉即可,左腳趾指着正前方,與腿一起,保持軸心的位置不搖晃。若搖晃,會傷膝蓋,因膝蓋只有一個方向可以運動。

视频中“无极式”的结束时有一个右脚向左脚靠拢后在划弧打开站定的动作,是否要全部照做,因为我原来学习时是右脚直接上步站定即可。

若不能參考左邊為軸心的方法運動,你的右腿就必不能劃弧,而且右腳到達地面時,手還未到達,這就不能上下相隨了。練了之後,我再解釋其中用處和內中的圓形力學。

 

勁哥:

感谢您的耐心指点,如果您的教学视频动作再慢一点就好了。

 

彭老師:

看了你的影像,下了功夫。右邊手和腳的開胯均要用骨盆帶動,因它內藏人體重心的重量,搖動時產生動量。先看以下影像,留心我在起式的開胯的動作:

視頻被略去……

觀看兩側髖骨的移動(因重心在中央丹田位置,其移動是看不到的,只能通過看骨盆兩側髖骨的移動作參考),開胯時,右腳雖然平放着地,但只是腳踭一點輕輕放地面,由於是一點,在開胯時便可快速轉開讓勁力通過。開胯用骨盆帶動,左胯為圓心不動,右胯卷向前微微越過身板,然後把左髖骨打向側。我在上的影像是很刻意地開胯把重心重量擲向右側的,可看到其力度猛烈地經手而出(放勁的地方主要是手的採烈肘靠)。

因應你的要求,把起式分三段打:

視頻被略去……

第一段:開胯直到雙手到達膝蓋位置,右腳掌必定只是輕觸地,不要壓着地面轉,可保護膝蓋不傷痛,亦只如此,勁力才能快速通過。只須搖動髖骨,但身板不需要向得太側。膝蓋傷痛的原因是當腳掌踏得地面重時,大腿自轉時,腿卻踏實地面,扭力便進入中間的膝蓋位置,因而扭傷它。此段軸心在左胯。

第二段:你的手不要伸得太長太出,把手肘的角度保持約90度直接走向頭頂和耳側。此段軸心在左胯。

第三段:雙手向下壓時兩手的手腕好像綑在一枝竹上,保持着距離不變,直到到達大腿!兩手的距離亦是自已手肘和手腕之間的長度。此段軸心在左胯。

若做得好,下次告知技擊用法和重心所走的圓形勁路!

 

勁哥:

新的影像已经上传(重录无极式),因为面对镜头,而且又有旁人观看故而录的不太好,状态较不理想。

我对老师传授的无极式的理解是:1.当纵轴与重心在左时,右侧悬挂不着力,像一扇门板可以自由围绕左侧转动,此时左侧髋骨也有打开。 2.当重心右移时,右脚踏实,右侧髋骨随即打开,右侧成为新的纵轴,左侧成为悬挂不着力,像一扇门板可以自由围绕右侧转动。但打开右侧髋骨时,实际也是丹田重心球向右侧位移发出一种潜在的力量迫使右侧髋骨打开(叫开胯),这个潜在力可以沿纵轴的轨迹线影响和带动右侧肩膀的打开。3.当左脚前迈,则左侧成为新的纵轴与重心,右侧则又可以围着左侧自由前后转动,丹田里的重心球移动方向应该是决定开那一侧胯的关键。运动过程应该是由髋骨带动肩部的运动。以上理解不知对不对,请老师指教。

另外咨询一个问题,不知老师所传授的太极内功在以后是否会与内气(元气等),吐纳等有关?

 

彭老師:

這幾天練得怎樣?起式每天要練50次都只二、三分鐘。

起式第一段時,左大腿上的胯位是整個機器的軸心,不動的。右邊胯鬆好後,載着體重(重心)打向右側。試試看,再電郵給我。

 

彭老師:

不好意思,看漏了這電郵。覆文如下:

我对老师传授的无极式的理解是:

1.当纵轴与重心在左时,右侧悬挂不着力,像一扇门板可以自由围绕左侧转动,此时左侧髋骨也有打开。

对的,挂着不用力的意思是身板下骨盆的重量被悬挂着,右腿虽然在右胯下,但没有支撑着骨盆的重量。

2.当重心右移时,右脚踏实,右侧髋骨随即打开(因要让重心重力走去右侧,如没开胯,则劲力到此即止,如想試試放劲的话,可右脚踏步而出,加快卷开身板的过程,參我的動作),右侧成为新的纵轴,左侧成为悬挂不着力,像一扇门板可以自由围绕右侧转动。但打开右侧髋骨时,实际也是丹田重心球向右侧位移发出一种潜在的力量(力学上称为动量、是撞击力的大小,方程式是:动量=质量X速度,你试找出方程式在此动作中的应用?)迫使右侧髋骨打开(叫开胯),这个潜在力可以沿纵轴的轨迹线影响和带动右侧肩膀的打开(该动量把胯冲开,所以胯必须先放松,当劲力到达时,便顺势打开,不要挡着劲力通过)。

3.当左脚前迈,则左侧成为新的纵轴与重心,右侧则又可以围着左侧自由前后转动,丹田里的重心球移动方向应该是决定开那一侧胯的关键(已解释)。运动过程应该是由髋骨带动肩部的运动(髋骨移动可提供重心的移动显示,因重心是虚拟的,在骨盆中间,亦更是不能看到,所以须看髋骨作参考,重心的重量在骨盆內,纵轴是身板有铰的一边,但铰只有一个,就是在轴心上的胯位,纵轴上方要自行虚拟之,方法是保持身板直,意守该纵轴,有机会帮你推一推,便容易了)。

以上理解不知对不对,请老师指教。

另外咨询一个问题,不知老师所传授的太极内功在以后是否会与内气(元气等),吐纳等有关?我有好几位中医师和从各门的徒弟跟我练功,他们练过很多种功,他们在这方面都评论过我力学功法的高质和价值,我亦有气感,但我只董用力学结构去解释。

請參考以下第一段的用法,是很直接,藉把重心的重量打出向右側放出勁力,能以肘、肩等放勁,試拍回你的對應發勁效果給我:

視頻被略去……

這是第二段以左掌扎擊對手下顎的做法,亦試拍給我

視頻被略去……

這是第三段的用法,左手回大腿途中,把發拳者引下交給右手點擊掌打之,你在練習時要留意兩手的距離在到達頭頂位置之後不變,直到回歸各自大腿上。右膝在手向下時,則向上頂去。

視頻被略去……

讓你知道用處,會使你過度用力,但卻使你知清楚勁路,留意。之後亦再打一次第一式給我。

 

彭老師:

可參考第一式第一段的發勁方法,並試試在星期尾前放在共管戶口中,但不要忘記用此電郵寫來提醒我!

視頻被略去……

此發勁方法是把身板這道門,以左胯為不動的軸心鉸位,大力關向後右側,致身板正面面向前方。門的把手處是右骨盆髖骨處。在發勁前,右上臂和右大腿同時先卷向左邊身,在關門向右後側時,同時開卷,產生爆炸力,放勁於肘或肩。

發勁只有兩件事,重心重量在那裡?重量行經的軌道在那?

不要太介意做得什麼樣?

 

勁哥:

谢谢您的关心,病情已控制。共管戶口可以登录,因为是远距离学习,所以,我经常会反复观看老师您的视频教学和文字讲解,受益不浅。谢谢老师你的耐心。我经常没事就不断体验起式动作,已有所掌握,但面对镜头,录了好几段都不满意,只得选了其中还可以的上传给您指教。

1.左脚踏实时,右脚轻触地面不着力,右髋骨悬挂于左髋骨上并朝左前方微打(用意识想象右盆骨可以向左前方折叠)。

2.右髋骨向右侧回打成为新的纵轴与重心,如果加快速度,就是重量加速度的一个位移发力过程。

3.当胯部运动时,肩肘手与膝和脚配合运动。如果是右边,则右边盆骨带动右边上下肢运动,古谱云:“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齐动的外三合状态。

这几天的联系,有时候会觉得腹部有种若有若无的热感,十指也是这样。(视频已经上传,标题:最新重录无极式,发力动作一,二,三)因为没有同伴,所以是单录。

 

彭老師:

視頻被略去……

身板的開關可慢慢收得細一點、小一點。

每天保持練習,發勁的動作,

我经常没事就不断体验起式动作,已有所掌握,但面对镜头,录了好几段都不满意,只得选了其中还可以的上传给您指教。

的確有一定的進展,只是不要怕,拿出來討論,容易看見自已改進開始的起點,快速進步。

1.左脚踏实时,右脚轻触地面不着力,右髋骨悬挂于左髋骨上并朝左前方微打(用意识想象右盆骨可以向左前方折叠)。

在右髖骨打向左下側之前,先向相反方向移動,像機械鐘上發條儲蓄能量一樣,亦是增長軌道加速的方法。我就是所謂的動量,其方程式:動量(即撞擊力度)=質量X速度

2.右髋骨向右侧回打成为新的纵轴与重心,如果加快速度,就是重量加速度的一个位移发力过程。

見得到髖骨有移動的距離,這就是軌道和速度。若無軌道,是外家拳腰胯的扭動力量,容易因過度用力扭傷自已。

3.当胯部运动时,肩肘手与膝和脚配合运动。如果是右边,则右边盆骨带动右边上下肢运动,古谱云:“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齐动的外三合状态。

相合的目的是確保在動量撞擊力轉到對手身上時,手、腿、和勁力源頭的重心均指向同一方向,使力量這種物理向量,可直接相加。

这几天的联系,有时候会觉得腹部有种若有若无的热感,十指也是这样。

你是練全部十二式,還是只練發勁動作?單是發勁的動作已很舒服,因不錯傷關節肌肉等,重心球在裏面撞來撞去,能按摩內藏,在中央骨盆位置的大形肌肉運動之後,把血氣管道打通,血氣得以流轉,練後放鬆雙手及上肢保持環形即可。

記得每天練起式50次,起式中間第二段的發勁動作可練十次。

靜候你下星期的片段。

 

勁哥:

最新视频已经上传,还是因为心理因素,未能录得较满意的影像,所以,多传了几个相同视频,请老师指正。    个人觉得转身幅度偏大,胯部表现不明显。但我对着镜子练习时好像没有这么大的幅度。

《这几天的练习,有时候会觉得腹部有种若有若无的热感,十指也是这样。

腹部有种若有若无的热感现象并不特别明显,注意时没有,不注意时有,练习无极式时间长了就有,发力动作有,但没有练无极式时多。

老师上传的视频,我都有下载保存,谢谢老师!

 

勁哥:

您教授的赵堡太极拳功法,促使气血运行的同时,也加强了排毒系统的排毒功能,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作疾病的感觉,所以,非常感谢老师您的教授。

 

彭老師:

視頻被略去……

手肘約保持於90度角,手肘靠近身體多些,直到手掌再低一些。因手伸得太出,勁力通過時,沒有足夠數量的肌球和肌動蛋白進行收縮,把肘保持少於90度時,雙頭肌內有60-70%的肌球和肌動蛋白可以運作,保持該關節角度,以供傳送勁力,不會遇力時拉傷肌節中的肌球和肌動蛋白。

視頻被略去……

想象一下,右手遇到重力時,怎麼把動量傳過去。

視頻被略去……

手的動作,在下半的上金剛不須要太用力,腳亦一樣,可柔和些。

視頻被略去……

單單腰腹用力,手腳放鬆便可。

其它的動力評論相同。

雖然沒人對練,亦請盡量明白何謂按勁。它是指把自已的體重掛在別人身上的技巧,請參考:

視頻被略去……

你可看到我把手盡量伸直,以體重壓住對手向上的力,在過程中,我的腳底承力很少,可像蜻蜓點水一樣地快速靈活地移動。

以下的練習,試了解在不同的招式位置,按勁時如何放出:

視頻被略去……

留意想想金剛式的按在那一處,下次告訴我!

按勁是控制垂直平面上圓圈軌道的技法,它和履擠兩勁在水平面的圓圈軌道配合,便能在立體的空間行勁。按勁相對履擠有地心吸力的優勢,力量很重,可以沒有軌道,亦可用肌肉配合垂直面的運動時,產生軌道!

試想想何謂按勁和它與其它勁法相異之處。

保持練習,如果順利,下次教白鶴亮翅了!

 

勁哥:

上传的視頻被略去……,

个人觉得手应该再低一些,手指和下巴差不多的高,小臂和胳膊的角度也大了些,应该再小一些,请老师指点。

按劲在金刚一式里,是向下的,当我的双手放在对方手臂上时,应尽量将自己的体重借助手臂传导全部压向对方,这时,我的肘部几乎是伸直状态,脚虽然在地面,但几乎已是轻触,或者可能已是悬空了。老师在视频中用左小臂压在对方右小臂上的力点应该也是老师本人全身重量集合在对方手臂上的压制点,这个压制点可以由老师控制运行轨迹,如果老师的体重是向自身的右后下,则对方的重心也会跟着像右后下(即对方的前方)跌扑,如果老师只是垂直向下,对方就会原地蹲下。老师在演示将双手按放在对方胸腹下(重心位置?)时,老师应该是将腰腹的力量在脚与大腿的配合下,通过双手发放给对方,手的大小臂之间角度变换不大,只在放松的状态下起一个自由传导配合的过程,或者说,是将自身重量(在丹田位置)向前上方传给对方,使对方的重心在我的重心控制下向后上方抛出,也可以是像开箱子盖似的做向上向后下的弧线抛掷。按劲应该是一个主动发放劲力的动作。不知道学生分析的对不对,请老师指正。

 

彭老師:

第三下讓對方按我手於腰腹間。此次處我並無放按勁於對方,因我手在下方。我用前腿作樁柱,拖重心微壓向對方,後腿鬆胯,使骨盆像球拍,旋轉向前,把骨盆中間的重心打向前向上,撞擊對方,使之被彈起。

7X視頻被略去……

控制骨盆重心的移動可以的。只是手肘有約110度角,最好能保持約90度。當你以此動作接拳時,是連環兩個履勁,你的身板就像陀螺轉動一樣,兩手是接合於身板的部件,以掤勁固定鎖死角度,遇力時,雙手都不伸不縮,讓勁力走過,要知道那一角度時最能讓勁力走過的話,履一履對方便知,但90度是較好的角度。因為在肌肉的原理上,把雙頭肌放於110度,肌球和肌動蛋白能重疊進行收縮的分子數目會較少,在90度下則較多,所以要收縮保持該角度過勁,便有多些分子幫忙,掤勁便更強大。

2X視頻被略去……

手太高,不容易加入按勁。另外重心的軌道不太圓,所以加速轉動重心時,好像無力!

比較一位師兄和我的履勁時,重心在軌道加速的情況。你的手外形顯得不太能受力,因重心的軌道仍然摸索中,未能把重心有效加速。

2X視頻被略去……

他的履勁,配合開胯和踏步的情況。開胯和踏步均會把重心的胯軌拉長,讓加速重心更有效。你試看看其不同結果並寫給我。試試練完上載。

視頻被略去……

這是擠勁示範和講解,試試練完上載。

視頻被略去……

 

勁哥:

彭老师您好!

他的履勁,应该是右侧骨盆在放松状态下,由左纵轴线处向右后侧作弧线甩出,右骨盆由重量加动力产生的力量通过右侧身板的转动形成劲力,带动手部自然形成由左、略向上、向右后的微弧线运动轨迹,大小臂的夹角不能大于90度,否则劲力在到达大小臂时就出现“泄”的状态而无力施加于对手。踏步履时,由于脚步位置的移动,照成骨盆弧线的位移拉长,形成椭半弧圆形轨迹运动,又由于脚步位移时促使骨盆向上向后的轨迹更加明显,所以,给对手施加的捋劲也就更大,并更能拔起对方的脚跟,对手的失重效果也越明显。以上是学生就视频和学生个人练习体会的结果,请老师指正。(视频已上传)

 

彭老師:

很高興你又回到練習當中。

不得不說,你的物理相當不錯。

縱軸的轉動在於身筒上的一半肌肉,身轉向前是一半,轉向後是另一半,所以是非常強大的力量。

3X視頻被略去……

你的動作已很好!改進了不少。只是停下來時抱拳的動作未有留意拳背的方向和掌形。

視頻被略去……:有些作為樁的左腿股骨頭移動得利害。

視頻被略去……:中的第二次履最好,因左腿骨沒移過。

動作很好。此動作會加強控制縱軸的肌肉力量,右左練習加強血氣的運行。你可想像,它能在沒有距離和先兆之下,一觸即發,把對方履擲出去。

以下上傳了把縱軸轉動的影片,幫你打進套路練習中。請第一次看時留意髖骨移動的一邊,第二次才留意不轉的另一邊。了解之後可把縱軸的轉動注入你的套路中。明白虛擬縱軸的作用後,身筒肌肉應能放鬆:

視頻被略去……

你亦可前進練下一招白鶴亮翅了,我是很喜歡這招不停的練,縱軸轉多些,可擠壓脊柱,可助小的離位覆完,十分舒服:

視頻被略去……

下次可上傳:1.白鶴亮翅

 

勁哥:

彭老师您好,谢谢您的关心和鼓励,我一直坚持练习的,只是摄像不方便,所以今天才上传视频,请老师指正。我对“白鹤晾翅”一式的理解是:当练左式时,左胯骨由右纵轴向左前上方甩出,左手和右手随之做向左上的掤出,而回落时,应该是一个向右下后的一个捋劲。当做右式时,右胯骨由左纵轴向右前上方甩出,右手带着左手做向右上的掤劲,然后向左下后做回捋劲,如果连贯起来,就是胯骨在一侧纵轴的支撑下做了一个向上、向前、向下向后的立体圆。不知学生理解的对不对,请老师指正。

 

勁哥:

彭老师您好,因为摄像较不便的原因,所以现才回复。我在“白鹤晾翅”一式中是这样做的:左式,1.以右腿为支撑纵轴线,左髋骨由右髋骨处向左前上抛出,左手和右手在外形上则是做向左上的掤劲;当左腿在左前方落地后就成为左支撑纵轴,这时由髋骨悬挂在左纵轴处,然后,右髋骨向右下后甩出,双手则由左前上向右后下捋回,定式后右腿又成右纵轴。也就是左髋骨做向前上的左立半圆,右髋骨则往回做右下后的立半圆,往前为掤,往回为捋。右白鹤晾翅则反过来。视频中,是否我的动作太大,这两天感觉双肩胛骨处和两上臂酸痛(是否外形动作有误还是本身肌肉锻炼的反应?),但做一做双臂伸展运动又感觉轻松不少,不知是否正常。

另外,问一个问题,就是黄锦康先生再表演腹部弹撞圆柱木桩时,他的腹内是否真有内气存在?还是其他?

 

彭老師:

2X視頻被略去……

招式有點不對,雙手不會放在大腿上,內勁倒是不錯。但要留意髖骨移動的方向要與手的方向一致。白鶴亮翅時如把骨盆盡量移一點,至像扭毛巾一樣,扭動縱軸的話,脊柱會很舒服的,若有輕微移位,會聽到復位的聲音。要點是脊柱不能曲。

白鶴亮翅主要是走垂直圓圈,所以雙手的刀位保持直立,在垂直的圈上打轉。在手向下壓時,可鬆胯放出按勁的,即放出體重的力量。亦可向上擠。正確動作可參考此十二式:

发劲十二式—赵堡太极拳发劲研究中心彭汉强老师

可試開始下一招的練習。前半是單邊,踏步之後是另一式。先練前半的。

視頻被略去……

 

彭老師:

期望你的事情快完結,可再專心練功!亦留意我年中出的第二本太極書,對太極拳現代化來說,是一重要的里程。如你能出You Tube,可查Master Patrick Ho,亦可在趙堡太極拳發勁研究中心的上載中尋找,他剛剛練成,發勁時十分輕鬆,自信心十分強,亦開始從壓力病回到工作中!

 

彭老師:

十分高興再收到你的消息。希望你已走過你的困難。

你練武的天資和力學理論的基礎十分足夠,我派仍在初期發展的階段,心裡很希望你能走得更深遠。將來有機會,能在你的生活中,發揚我的現代力學太極拳,增光我派。我的第二本太極書,會奠定我在太極拳和武術上的力學地位,因與天地間的動量力學合一以後,不單能重演各太極大師的示範,亦能輕易解讀,進行分析,一目瞭然,於提升功法,以動量方程式,是有蹟可尋,有法可依,十分快速和有效。上載的何志康便是應肚即飛的黃錦康之後,另一板模,我有徒弟初見他時,面青青的,但當他練成的時候,是突然間自信心大增,經常向他接觸的生意客人推介我派的工夫,無論酒樓、辦公室,都是他顯示好功夫的地方,他這樣告訴我他向這些生意伙伴努力推廣背後的想法,「我是幫你,健康和武功兼備的一套簡易十二式,聽不進去的,都是他們的損失。」。他在練功時,很能提出問題和跟進來取得結果的。是眾徒弟中最董在談笑間問出重點來,學了、亦常找人試。所以進步快,亦有個人因素,是他的壓力病而不得不定時練功。他雖是老板,練成之後,他又已回到他的工作中,他專幫人上市的,亦十分感謝我無私地把要點指導他。他是我以動量力學的方程式教出來的,只用了年多,功已到上乘,黃錦康則用我老師的舊方法,須十多年。

 

何雖然沒有明顯發勁動作,但勁力行走是須要時間的,所以,你看他彈出對手時,勁力是先經接觸處傳到身軀,把出手拔起拋出,有蹟可尋,由此便能了解他所發勁力的真實性。他已學到「重心移動」中的移動的部分。

你現學的是「重心移動」中的重心部分。是以內帶外,發勁的功夫和技巧,屬極堅剛的部分。董發勁的原理後,會進展的。他的勁力經驗可能未夠,但內勁已然充沛。我的第二本作品,將來可能十分振撼,影響十分深遠,所以我正努力培養人材,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我死後,人們才認識我。有些物理力學理論,我在網上是盡力去說明,但你練的招式只有幾招,加上視像亦不能用,對我自稱超級教師的,亦構成一定程度的挑戰,但我既然已手握鎖匙,是必定能說得明白的,只是須要時間和有決心學習的人、持之以悟,成功不難。

 

尾骨向前上收

尾骨收的一邊大腿和小腿要鬆,讓腿的重量掛在骨盆上,增加重心的重量,以骨盆的肌肉收縮,拉動骨盆此身筒陀螺的底部轉動。若鬆胯骨盆下聚的一邊腿在無意間再用力,就好像多了支竹杆向上頂住體重向下墜的自然現象,並且卡着陀螺底部,使它不能轉動。樁柱腳的另一邊不要動,讓陀螺掛在上面轉動。

用力一定在骨盆位置,因它是重心所處的位置。試想,要把陀螺拋出,讓它在地上轉動,若繩子不是在重心處拉,而是重心的上和下處,即胸肌等處用力,陀螺很快便會倒下。繩子就是在骨盆位置的肌肉。你第二段的描寫是對的,我把其中的力學結構結你補充了,讓你明白其中的機械原理,會更易掌握。

 

何师傅的明显发力动作

他所用的亦是重心移動的技巧。但是重心移動時的距離很短小,他在練習中,曾經完全不動的,那就被我推走了,之後才了解勁走纏絲,連綿不斷,意不斷的重要。

 

轻轻一碰

是因為手只負責放勁,量重要是在放勁的一殺那,肢體不能移,讓內勁全向外走出來。所以,好像碰一碰。

 

打倒我能理解

我為了練習的安全,以定式練習,只把內勁放出,彈射對手。過程中,把套路的採拿和招式中的拳意都抽走,避免傷人。一般有功力的人,都是進行三者夾雜的示範。所以放出的是純內勁,對手會被安全彈開。而且他的示範動作,都抄由一些網上的大師示範,亦只顯示我所教導的內功勁力。

 

我总认为那是内气

這不是內氣,亦不是氣功,是一種接觸力,須要接觸,才能把動量轉到對手身上,只是你仍然不了解當中的技巧。但如你以相同的方法沖向他,你會感到在一觸碰之刻,有「氣」扑過來,把你彈走,在準確的科學上,那氣是動量,在應用於訓練時,我會解釋,當中是重量,自已的體重。動量轉移時,雙方的外圍都要像球體,注氣並保持硬度,即要有掤勁。若受勁者沒有掤勁,如氣球漏氣,便不能配合,不會被彈,這亦是高手過招時的情況,只是這樣,並無可觀性,表演不會精采,但這樣的配合並不是造假。因為這是表演內功,若果是比試,發勁的不會預先告知所出招式,內勁放出時,亦會以採列肢靠的技巧,增加招式的技擊和殺傷力,,帶著內勁的出手是直接了當,能接到,亦入木三分。在發展上,太極拳的內功應用於保健強身,大勢所向,不能亦轉。所以,必須先清楚表演和比試的分別。早前我亦曾告訴他,在古代,這可稱為氣。

 

请老师指点迷津

上文已談了你在拳路上的進展和位置。

 

是粤语

第二本書快出,很全面的。

 

只能通过文字向老师请教

很歡迎你的提問,你很有天分,進展很快。你的問題,亦全給何和其他人問過了,所以我並不為難。請把握我未太出名,未太忙的短暫時間!

 

彭老師:

谢谢老师的指点,您说的很仔细,我已经能够明白何志康师傅在视频上演示的原理了;何志康师傅是用胯骨的移动推动手部动作将胯骨的动能通过手部作用于对手,而腰部到肩部在放松状态下只起一个劲路传导过程。对方弹跳是因为对方身上也具备了掤劲,才像充气的皮球一样被拍起。

但于“应肚即飞”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些搞不清楚,因为肚子最为柔软,没有骨架和肌肉支撑,怎样在肚子上练出掤劲以对抗撞过来的物体?是否是由于尾骨长期向前上收以致腹部形成一个“鼓”状,然后再用腹部经常对物体比如“圆木”之类进行撞弹训练(结合呼吸),再配合髋骨动量位移,就可以做到?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髋骨在甩动时。有一点,就是当向右后甩动右胯骨时,尽管是右胯腿全部放松悬挂于左胯腿,但右脚仍然是轻轻接触地面的,只是在甩动的一刹那不能让腿支住右胯(膝盖处弯曲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或者用意识使右脚悬空但实际还是轻放地面的,因为如果右脚不接触地面,是无法将右胯做到完全且有效甩动的,位移时也就缓慢和无力。不知我这样做对不对?(我是个要求仔细的人,谢谢老师。)

听老师讲解何志康师傅的太极劲力发放原理,我由此对照自己,我觉得自己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太极功力了,尽管离何师傅还有一定距离,但很有自信心赶上的。虽然我只学了几个动作,但在身体康复上已经见到成效,谢谢老师。我现在在模仿学习老师视频里的跨虎式。虽然暂时没有视频回传老师指点,但老师只要说清了,我是能够理解的,请老师放心。能够向老师您这样有真才实学的老师学习太极是我的幸运。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第二本著作。

 

彭老師:

谢谢老师的指点,您说的很仔细,我已经能够明白何志康师傅在视频上演示的原理了;何志康师傅是用胯骨的移动推动手部动作将胯骨的动能通过手部作用于对手,而腰部到肩部在放松状态下只起一个劲路传导过程。对方弹跳是因为对方身上也具备了掤劲,才像充气的皮球一样被拍起。

你的理解能力很高,是的!

 

但于“应肚即飞”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些搞不清楚,因为肚子最为柔软,没有骨架和肌肉支撑,怎样在肚子上练出掤劲以对抗撞过来的物体?是否是由于尾骨长期向前上收以致腹部形成一个“鼓”状,然后再用腹部经常对物体比如“圆木”之类进行撞弹训练(结合呼吸),再配合髋骨动量位移,就可以做到?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請不要過度練習。情況和打網球相似。腹部肌肉可於觸碰時收縮,使之像網球拍的格綫,擊球時,格綫表面因撞擊時呼氣微凹,以空間散去部分沖擊力,骨盆則像球拍的木架,向前去。他們主要是明白原理,在有限的練習中,尋求不撞傷兩者的是關節,又做到精彩的表演。這要承受對方的撞擊力,容易受傷,宜多思考,少練習。

 

髋骨在甩动时。有一点,就是当向右后甩动右胯骨时,尽管是右胯腿全部放松悬挂于左胯腿,但右脚仍然是轻轻接触地面的,只是在甩动的一刹那不能让腿支住右胯(膝盖处弯曲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是的!

 

或者用意识使右脚悬空但实际还是轻放地面的,因为如果右脚不接触地面,是无法将右胯做到完全且有效甩动的,位移时也就缓慢和无力。

如你提起腳部過高的話,髖關節的轉動會被該部分卡住,轉動速度會減慢。另外,在轉動身筒時,該腳的重量未能好好地掛入骨盆範圍,以致可用重量減少。對重量和速度兩方面都有影響。

 

听老师讲解何志康师傅的太极劲力发放原理,我由此对照自己,我觉得自己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太极功力了,尽管离何师傅还有一定距离,但很有自信心赶上的。

你的確有運用動量的功力。亦相信你能趕上。因你與他都很能夠發問討論自已的學習困難。剛為你上傳何的一個新年期間拍攝的影片。留意他的髖骨轉動得很好。他的軌道很圓潤輕鬆。

視頻被略去……

這是軌道功夫的開始。

你練跨虎式,樁在後腳,前手和前腳是跟著髖骨重心轉,如果前腳踏實地面,會傷膝的。

 

 

勁哥:

谢谢老师的细心讲解,您让我明白了很多以前不能明白的东西。“应肚即飞”的功法我只是好奇,想知道其中奥妙道理,没有练习过,也没有条件练习,谢谢老师的提醒,也谢谢老师对“跨虎”一式的指点。

“跨虎”一式的练习,我是在“右跨虎”时把右脚前迈,重心放在后脚(左脚),右脚膝盖微曲放松,脚后跟轻放地面(方便跟随右髋骨旋转),脚尖自然离地,然后由右胯带动右侧身板向左、向下、向右、在向上做圆的轨迹运动;右侧身板在运动中仍然运用门板的原理沿左侧纵轴线做“开门”“关门”方式的运动。

 

彭老師:

這幾天都在處理美國一位徒弟在港訓練的事宜,所以忙一點。你繼續努力的承諾,使我鼓舞!

另外,因我一直未能感覺你的勁力情況,所以我想你若能來港一、二天,我可抽二小時來處理一下舊課的結果水平,亦可幫你理解新課程的主體內容,雖然我相信你已有足夠的經驗,但總會有些可提醒的地方。這是送你的附加訓練,是免費的,希望你學得更好。從現在到年底,這個訓練承諾都生效,隨時都可找我,但來之前請預先告訴我一聲,免與其它的工作撞期。

你對跨虎的描寫很準確!我上載視頻後會再通知你。

 

彭老師:

提你放了新的影片,是懶扎衣四個勁,身筒陀螺的轉動很清楚。

視頻被略去……

有問題便問。

 

勁哥:

“半翅四勁”的视频我已经看了,我能看到四个劲的运行轨迹,右手向前划弧是什么劲呢?双手向下像右后的劲应该叫“采劲”吧。然后髋骨推动右面身躯向上抛出(这是什么劲呢?“挤劲”?),抛出后的向下落有一个劲,应该就是“按劲”了。发劲的时候,双手只保持等距不动,由髋骨把劲力推放出去,也就是基本上是由胯部带动身体完成位移过程。

学生想问一下,就是在练习拳式时,腹部丹田和髋骨之间的关系,比如“金刚”一式,髋骨带动双手朝后捋的时候,腹部丹田是在左支撑腿,还是打在右髋骨位置和右髋骨一起带动右手向后捋?向前挤的时候,腹部丹田又回到左髋骨处?

 

彭老師:

很高興你回到學習當中。你的問題亦正正向着發勁的內在結構和力學。

先觀察我上載的此一片段。

視頻被略去……

內中的內功樁步是所有太極大師的共通語言,包括你所聽過的任何一位,只是他們並非從力學原理去理解和尋找,所以練好了,亦不易承傳後世,自已亦不易提升到達力學結構的極限!亦是我們十二式和七十二式當中的內功樁步,這是我第二本書要做的!

其中的力學組件如下:陀螺分上下兩節,上面是身板,轉動時我左邊身板藉自轉壓向對方右手。必須垂直轉,不能斜。上面是骨盆的倒三角形,它帶十足的重量,以髖骨皮帶位置轉向前,是它用重量最先拖動上面的身板跟著它轉的,當然,身板上亦有很多的肌肉可自發產生收縮力,在傳力的路上,加強身筒壓向對方右手的扭力。左髖骨皮帶位置轉動時,是走弧形並微向下的,就好似走在螺絲紋上的弧形一樣。在槓桿力量方面,左髖的位置走了很長的距離(前述該弧形),卻只向下前走了很短的距離,這個當中長和短的倍數,便是勁力藉倒三角重力系統產生的力量放大倍數了,就好似以槓起石一樣,手的一端走了很遠,石壓的一端只移動少許。所以此弧形勁路必須十分嚴格地走在其上。如果前右腿樁柱在勁力比試當中微微移動的話,和其它之後課題提到的因素,便會失落該弧形線,勁力便立刻散失。

參上文,解釋如下:

1.你在功法中提到的“肌肉”应该是指骨盆里的肌肉吧?

是的,它們負責重力系統的轉動,上面的身板亦有其自已與陀螺轉動相關的肌肉。

2.骨盆运动是否分左右骨盆运动,比如“右金刚”一式向右后捋时是右骨盆向右后动作?

骨盆就如長形桌子的面,以骨質碩度結合在一起,是一塊的。但在金剛式時,骨盆倒三角的左側等腰線有一凹位臼在大腿頂頭的球狀轉心上,可讓骨盆自由轉動。骨盆右邊是需要行在該弧形線上,向後才能取得放大的力量,它在圓周行走。所以,是的。

向上抛掷则是右骨盆由后向前向上的运动

是的,擠勁是右髖骨從下向前向上快速推移自已的重心,把重力如球一樣,拍出去。履擠兩勁,是右髖骨分別走上圓和下圓的分別。兩者都必須守住左前腿的同一轉心。

(而实际运动中则是左骨盆也在参与运动的)。

它扣在固定的凹位上轉,不易察覺它的移動。但你可能是觀察到在轉心上方的骨盆亦會移動,這是因為轉心並不是在骨盆倒三角未端,而是在它的中間位置,所以,轉心有一小端在會隨另一邊的弧形動作,有較少的移動。這個在動量轉移時十分重要,此是後話。

3.如果骨盆不分左右,那就是整个骨盆在运动中右骨盆围绕左骨盆做“圆周形”运动(以“右金刚”为例),左骨盆是个“圆点”而已。

“圆点”即上文所提到的轉心。它是大腿骨頂的球狀結構,被扣在骨盆底的窩形臼內。所以是整個骨盆推著中央位置的重心移動。

4.骨盆分左右,只是根据招式需要有时分左右运动,有时又合在一起向前运动,比如“按劲”和“挤劲”之类。

胯法的類別多,你所提到的是,但你提到“挤劲”的話,很可能是一種常見的假內功,即把樁柱亦移動的我稱為飄移的方法。這是不董物理力學的人,不易分辨出來的。課程後段會談的。

5.招式运动中用意识留意丹田位置吗?还是只留意右盆骨带动上肢的运动,或者什么也不想,只是照做就可以了?

是要經常意守丹田,即骨盆的形狀和狀態,能否拿住重心。勁力要達到上肢,要經過身板的傳力系統,這系統是要配合把骨盆的重力系統,把重力傳送、加強,達到放勁的位置,放勁的位置和方法是採列肘靠四隅法!勁要放出是要知道該兩個系統的運行方式,沒有此結構圖和其原理,很難練得成。所以並不是照做。你能掌握骨盆的重力,產生四正法的勁力,手才能因功力因素慢慢放鬆,之後才有佔黏連隨、捨己從人、後發先致、一圈套一圈的能力。我是十分希望你能快些掌握,所以你來之前記緊早點通知我。但即便如此,還是須要時間、經驗和力學結構的了解。

以下是讓你初步了解的示範動作:

當你完成課程時,希望你的樁步能以接近我在影片中的穩固。我的右大腿頂是轉心,左髖骨主動轉動壓向對手,此時轉心一點都不能後。骨盆和身板像鉛筆的尖和上面的桿,必須垂直壓向前。

視頻被略去……

你試對比以下的樁法,看看表演者的骨盆是否垂直?有沒有該弧形的槓桿力量?以「重心移動向前」評論他的撞擊力量?示範者何以能彈走來者?來者如何可把示範者推到。

視頻被略去……

對照我把該槓桿弧形行走得平滑的狀況,你可試試此樁步。我上步是因為盡可能不讓後腳的重量拉壞該弧形。如有人推你,可叫他把手放在你在腹部的手前臂上,一在手肘、一在手背,之後,慢慢水平加力壓向你。

視頻被略去……

對比此影片中,示範者有否拿到自已的重心重量?何解?

視頻被略去……

觀察我的發勁,我有否走在槓桿的弧形上?手手的是腰腹肌肉的扭力,還是重心的重力,何解?

視頻被略去……

我是怎樣把對方發出的?試以前述原理解釋之。

視頻被略去……

這是很多的功課,但不要等全做了才回覆,做多少回多少,有難題便問,不能理解亦問!可找個朋友慢慢加力推你,直到穩如泰山為至!先不要推肩膀,要像我的把手放在腹。推人和放勁的都會很疲倦的,但身板的肌肉運動後,不會傷,反而血氣很流通的,手腳很舒服,但只須在骨盆的肌肉用力,把重心壓向前方,其它部分放鬆保持形狀便可。

希望你享受泰山不動的力學過程!

 

勁哥:

谢谢老师用铅笔尖和杆这个倒三角形做形象性比喻和螺丝与螺纹的旋扭弧线关系做形象说明,这让我明白不少原理,动作也似乎顺畅不少。

在“視頻被略去……”的视频中,彭老师的整个身板与盆骨应该是保持在一条线上的,也就是连成一体的。当有人向老师身上推的时候,老师的身板在与盆骨保持整体一致的情况下向前倾,就像铅笔笔尖在立于桌面的垂直情况下,整个笔杆和笔尖像前倾倒类似。而左后腿只能微向前用力或者起一些支撑作用,这主要是配合左骨盆向前旋转前倾,如果左后腿用力大的话,就会限制左骨盆向前旋转的角度,不知我这样理解对不对。但我不理解对方用力在老师的双肩上时,按道理老师的上身躯干应该是向后仰的,因为老师的重心应该是在盆骨地方,但老师的身躯却和盆骨一样保持了整体一线向前倾,没有后仰的情况,请老师指点。

在“視頻被略去……”这个视频中,可以看到演示者在用腹部发放对手时,骨盆和身板間出现了一个前后运动,即骨盆向前发力时,上身却向后仰了一下,但对手却仍旧被发了出去,如果按照发力习惯这是存在的,但视频标题却是“視頻被略去……”,所以不懂,请老师指点。

在“視頻被略去……”这个视频中,我理解的是无论怎样做都应该是骨盆重力与躯干连成一片整体带动带动拳法运动,拳法的运行轨迹应该就是骨盆的外在运行轨迹。从标题“未聚重心”而言,视频里,示范者上身与骨盆重心没有合成一体,出现了骨盆动了,但身躯却滞后了一点,没有完全用身躯和骨盆的结合力将拳法抛出。不知学生的看法是否正确,请老师点拨。

至于老师询问:“我是怎樣把對方發出的?試以前述原理解釋之。

視頻被略去……”我还没有想出来,因为老师手臂动作有些大,离身躯和骨盆重心位置已经很远了,也看不到老师身上有明显的发力动作。所以,我对此有些茫然。感谢老师这节课的讲解,我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谢谢老师!

 

彭老師:

1″向前倾倾倒类似

身板和倒三角是以右轉心和其上的縱軸連成一線,使之成陀螺成,被掛在右轉心上,它亦是承力的實際結構。身板上有肌肉,可作水平的扭動。倒三角作為最重要的重力系統,原發生產內勁,是因它載着重心的體重。能匯聚體重於丹田,成為重心,重心的位置是由重力流經的骨骼所控制,所以推移骨盆就正是推移其正中央的重心移動,由於受到壓力,骨盆必須一點都不向後移,亦不能停頓不移動,但若直接推向前,又無根,阻力亦大,所以,還是固定了右轉心,推動左髖骨行走該圓弧。放下陀螺時,陀螺不能傾則,縱軸一直保持懸垂直的固定位置。另一邊身板作為陀螺的外圍,亦是垂直泊近則向對方。不能傾則,因為一有小許角度,對方按手處便切斷我該處以上位置的體重不能流動向下,減少了重心的載重。

2就会限制左骨盆向前旋转的角度

是的,胯必須要鬆開,但在對方勁力離開之時,可把骨盆轉到向前向上的預備位置。

3而左后腿只能微向前用力或者起一些支撑作用

左後腿亦有推骨盆重心直線向前的作用。試想象,兩腿是三角形的兩條邊,前短後長的。後腿作為較長的斜邊,與地面成一夾角,如在保持後腿的形狀下,即長度不變而向下壓,使夾角變小,便能從後直推骨盆向前,此時骨盆和身板必不能摺曲,才能把擠壓力傳向前。沿筆一曲,(最易曲的地方就是兩系統之間,因只有脊柱腰段,不像肋骨籃的形狀堅固),此處的重心向前移動的勁力,便散失,亦看到樁柱、轉心、該弧線的重要性。最重要是後腿的形狀在生產勁力時要不變,所以,處於鬆胯讓該弧形行走,亦不會影響此直線勁力。另外一個可觀察的外表特徵就是在下後腿下降,推移重心時,前腿的膝關節亦會更摺曲。

4按道理老师的上身躯干应该是向后仰的

上文提過,脊骨垂直,才能把所有從頭頂而來的重量,經骨頭的硬物質,送到丹田,沿路當中曲了的話,便會對消部分勁力,對方若董,亦會在我凹曲位置打勁進入,把我拔起的。所以我是扭動載重的倒三角位置、即左髖骨,利用肌肉,把扭力上傳身板,到兩肩。我的肩是扣向前,即含胸拔背的情況下,肩的橫切面由上向下觀看,此時就像C字形,以肩的兩端骨直指對方。此是內勁上傳時,必須董的一圈套一圈的一個重要例子。

但歸根結底,內勁的產生是藉着後腿的下降和髖骨行走該弧形所致的,再加上身板本身亦有肌肉可以如指環般的扭動,幾乎全身所有能用的肌肉都全用於槓桿組件、投產勁力了。

這個樁步很重要的,所以你找人試試,但請用”視頻被略去……””的方法,把手放在骨盆上讓人推一推,亦不用很大力的,只要陀螺結構和組件運行得好,便能站穩。你的左手亦如視頻中,輕輕拿住人,因要補樁法的物理漏洞,但不用發人出去,自已能站穩便是。所以就是家人亦可幫忙推你的,只是提醒他人”要慢慢地向單一的水平方向用力,不要快,亦不要打寸勁,要雙手在無距離下慢慢加力。”之後看看有沒有困難,再拿來討論。

 

勁哥:

谢谢老师的详细说明,您说的很仔细。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右腿成前弓步,左腿在后面支撑,身体微对向左前侧,右手放骨盆处,然后让人施力。这个时候,我感觉左后腿所承受的力大于前右腿,我将左胯在对方施力的同时也微向前旋转(身体几乎正对着对方),也向下略沉,施力者这时候有些推不动我,但是,我的右前弓步腿也感觉被对方推得有些要离开地面了,也就是右腿有些拔起。不知是否正常,错在哪里?是否右前腿的桩步缺乏锻炼,以致不稳?

 

彭老師:

知道你在進展之中。

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右腿成前弓步,左腿在后面支撑,身体微对向左前侧,右手放骨盆处,然后让人施力。这个时候,我感觉左后腿所承受的力大于前右腿,

是的,對方現正直接推移你在前腿的重量,你前腿較輕,感覺是正常的,但身板不要側,免給對方着力的機會。前腿輕不要緊張,保持腳掌踏地面,若仍然有位,再讓前膝多曲一些,直到無位為止,這樣可保持重心前行的動量。否則一停下來便變成靜止的傢俱,必被拔起。由於此前腿是鬆的,可藉對方搬抬的時候,把腳掌放前一些,再把重心推前。但前腿鬆胯、曲膝放重心的是直線軌道,當你加入左髖骨以螺旋紋向前下的方向,推移重心的動量時,好似把重心連身板都拉下來(右手以上的肌肉鬆但保持直的形狀,只專注把左髖骨沿螺絲紋推),轉動的角度運用得好,你應感到穩如泰山。雖然體重確是一個限制。

我将左胯在对方施力的同时也微向前旋转(身体几乎正对着对方),也向下略沉,

如能以左髖骨走前述的螺絲紋向前腿腳掌方向,會感覺得穩的!

施力者这时候有些推不动我,但是,我的右前弓步腿也感觉被对方推得有些要离开地面了,也就是右腿有些拔起。

這可能是你已靜止了,重心沒有移動了。但要移動,又不知能往那裡去,最終還是靜止了,變成傢俱,對方若能發長勁,在這時,勁力會無遇到抵擋,即時進入,把你拔起!我很難知道你是什麼狀況的,所以必須見你,但你亦可以用我的說話推拷,如能明白的話,你的練武天分可真不少。怎樣移動?原則一定是「走圓」和「向前」,試想想。合起來就是螺絲紋了。

不知是否正常,错在哪里?是否右前腿的桩步缺乏锻炼,以致不稳?

是未有保持重心移動。你想想怎樣可以把自已的骨盆拉下來,並且試試。上文我已提過。

 

勁哥:

谢谢老师的详细说明,您说的很仔细。我是这样做的:我的右腿成前弓步,左腿在后面支撑,身体微对向左前侧,右手放骨盆处,然后让人施力。这个时候,我感觉左后腿所承受的力大于前右腿,我将左胯在对方施力的同时也微向前旋转(身体几乎正对着对方),也向下略沉,施力者这时候有些推不动我,但是,我的右前弓步腿也感觉被对方推得有些要离开地面了,也就是右腿有些拔起。不知是否正常,错在哪里?是否右前腿的桩步缺乏锻炼,以致不稳?

 

勁哥:

我后来发现右脚如果作为前脚不能站稳的原因有一点是因为:右脚缺乏桩步训练。因为如起式,都是左脚做桩步多,而换左脚在前就要好些。还有就是,我的左脚受疾病影响,当作为后退时,脚踝处不能随重心下降而有效弯曲(弯曲时,脚弯处会有鼓包的感觉,这是长期疾病造成的),限制了前腿的弯曲度,重心也就不能继续下沉,这是原因一。

原因二是,由于平常练习太极拳和桩步时,经常会把重心放在脚跟处,造成用脚跟做支撑的习惯,而脚前掌则是虚接触地面,所以,当对方推我时,脚掌就失去了根而先抬起。为了改变这个情况,我现在练习十二式时是这样做的:

1.做左起式时,我把尾骨的重心处完全用意识悬挂在左腿纵轴旁,然后和右髋骨一起像螺帽一样向左前下方的左脚掌旋转过去,感觉尾骨重心和左髋骨与左脚掌有重合的意思,也就是训练重心由脚后跟转移到脚掌位置,当然,脚后跟仍然与地面接触,不能抬起。然后再把右髋骨和重心向右后做弧线甩出。

2.以左式为例。我原来只是把右髋骨放松悬挂在左纵轴旁,而尾骨的丹田重心一直没注意放在什么地方,现在我把尾骨托住的重心也放在左腿纵轴旁和右髋骨一起悬挂,这样,全身放松,然后再用意识把丹田重心和右髋骨向左脚掌弧线移去,丹田这时和右髋骨好像有些重合了一样。不知我这样练习对不对?请老师指正。(时间问题,暂时提问这些)

 

彭老師:

我后来发现右脚如果作为前脚不能站稳的原因有一点是因为:右脚缺乏桩步训练。因为如起式,都是左脚做桩步多,而换左脚在前就要好些。还有就是,我的左脚受疾病影响,当作为后退时,脚踝处不能随重心下降而有效弯曲(弯曲时,脚弯处会有鼓包的感觉,这是长期疾病造成的),限制了前腿的弯曲度,重心也就不能继续下沉,这是原因一。

合理的分析

 

原因二是,由于平常练习太极拳和桩步时,经常会把重心放在脚跟处,造成用脚跟做支撑的习惯,而脚前掌则是虚接触地面,所以,当对方推我时,脚掌就失去了根而先抬起。

腳跟能觸地面便可以了腳掌不要用力,因它是末稍,幫不了多少。對方向上推你時,是承受幾十公斤的重量,,他歡喜抬,由他吧。但要確保對方的力不能增大,便不能把你拔起,方法如下,不能讓對方的手伸直半點,最好還能折曲對方的肘位,這樣對方用體重送過來的力會停止增加和減退,因為我方的力是越在他手上方垂直壓下來,越能以90度的位置從另一他影響不到的角度、壓下它。方法:登直後腿,鬆胯後用骨盆陀螺旋向前,增取向前的距離,前腿向前向下沉。保持自已一直都有向前,慢亦不怕只是要寸土必爭,少少距離都不能讓,對方便感到你的重力不能前進,但你若不能連綿不斷,在你停頓是,重心便不再移動,壓向對方的力量消失,對方一感到你的勁力止住,便會發力,這下你的前腿便會起。

沒有向前的擠壓是不成的,但前腿和後腿的斜線向下卻又用得很快,這時,你可在對方手按你後髖骨的下方,用對方手按你位置的下方的肌肉,駛髖骨螺旋形慢慢向前(向上或向下你都可以自已試試),這樣你便可保持寸土必爭向前的重心移動,而且由於是螺旋紋軌道,所以軌道很長,你大可慢慢用,不怕很快走完,走到盡位,前腿只向前向下少許,螺旋軌道,又可重新行走。當然兩者一起時,力量最大,但你練習,要先熟習整個過程的兩個力分量的細節!通常練外家拳的人只有一兩下的力,你能熟練「聽」得董和處理便可,之後想想如何上步彈發對方出去。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我现在练习十二式时是这样做的:

1.做左起式时,我把尾骨的重心处完全用意识悬挂在左腿纵轴旁,然后和右髋骨一起像螺帽一样向左前下方的左脚掌旋转过去,感觉尾骨重心和左髋骨与左脚掌有重合的意思,也就是训练重心由脚后跟转移到脚掌位置,当然,脚后跟仍然与地面接触,不能抬起。然后再把右髋骨和重心向右后做弧线甩出。

“感觉尾骨重心和左髋骨与左脚掌有重合的意思”這句不明白。在這個金剛式向前移,打擠勁時,先鬆開前腿樁柱的關節(用按勁的技巧,我忘了你對按勁的認識能否明白其中的原理?),把前腿腳掌從向前,以腳跟為轉心,微轉約10度到微開胯的狀態,之後右髖骨轉上來的時候,速度和力度會大一些,因為骨盆和大腿的肌肉才不會頂著對方。注意轉定角度後,千萬不要摺曲或登直樁柱的膝關節和腳掌,免髖骨推重心的軌道被拖拉往別的平面。就好似陀螺旋轉,往前扣上樁柱的頂部,亦好像是樁柱把骨盆鉗上來。

 

2.以左式为例。我原来只是把右髋骨放松悬挂在左纵轴旁,而尾骨的丹田重心一直没注意放在什么地方,现在我把尾骨托住的重心也放在左腿纵轴旁和右髋骨一起悬挂,这样,全身放松,然后再用意识把丹田重心和右髋骨向左脚掌弧线移去,丹田这时和右髋骨好像有些重合了一样。不知我这样练习对不对?

 

“全身放松,然后再用意识把丹田重心和右髋骨向左脚掌弧线移去,丹田这时和右髋骨好像有些重合了一样。”

是的。”重合”是因為重心的位置是由承重結構的重量分佈決定的。若在骨盆的中央,若骨盆移動時,該中央便移動,重心亦對應移動。所以,我們便能藉觀察骨盆的位置,得知重心移動的軌道了。

懸挂重心時鬆是對的,但拿着重心擲出去卻須用相當的力量,才能保持骨盆球拍在撞擊重心時形狀不變。這可從我的擠勁出拳的片段了解

2X視頻被略去……

試試做好內功樁步。

 

 

勁哥:

我现在基本上能掌握要领了。我是这样做的:当对方向我推动时,我的前右腿尽量向前迈,右膝关节也指向前下方向(弯曲膝关节);左髋骨在左脚后蹬支撑的协助下向右脚掌方向慢慢旋转做螺旋形运动,整个重心向前下方压过去(放松状态下向前压。)这时候,对方的双肘渐渐地就有些弯曲了(我没有用左手在对方右手肘弯处施力去限制对方右手)。

这是否有些像在运动中把自己的体重交给对方又不能让对方控制我自己的体重重心?

但我还是不能试着把对方发出去,感觉在使用左髋骨由后向前发放时很不顺,好像左后腿牵制了左髋骨的运动一样,但借着身体重量前倾的时候,又偶尔能把对方发出去一下(半步或一步左右),再做又做不到了,仔细找了一下原因,也找不到,大多时候是发不出去的。望老师指点。

谢谢老师前面的讲解,我现在练单式感觉比原来又要顺了一些。谢谢!

 

 

彭老師:

我的上載讓你比較

視頻被略去……

002時左髖轉動有力,左手在右手後發一掌,勁力純厚速。是單邊第二勁。右腳一點都不動。之後樁柱有橫移撞擊對手,不給之前的。

2X視頻被略去……

考你這單邊一勁,那次最純的重心力?

其它的因何不純?

 

視頻被略去……的重心力最纯,其它的是因为骨盆重心移动时身体上部没有同步移动,也就是说身体上部与髋骨有不在一个纵轴上同时移动的轨迹,就是出现了断劲的现象。

 

視頻被略去……

你試評A 有否登腳、以身撞向對方,純的單邊一勁以重心的重力離心地打向對手。時間?

A未能彈出B的原因何右?

A有登腳、以身撞向對方的情况,A未能彈出B的原因是因为A右脚严重踩地面造成右髋骨无法甩动起来,重心力也就无法完全打出去。时间是我看不出的。‍‍

 

視頻被略去……

內中的擠勁都打得好,值得與你比較,B樁柱穩定不變形、骨盤轉動拋出重心藉手擊中對方,手和身板均能放鬆。

 

視頻被略去……

這個勁力不純的原因?虛實末到位,長久會膝痛的,試解?

造成勁力不純的原因应该是上肢动作先于骨盆的甩动动作了,骨盆未动上肢已经先动,而且上肢抬的太高也是原因之一。又由于右脚全脚掌踏实地面,而只扭动膝盖、脚前掌却没有随膝盖方向移动,所以时间久了,膝盖会痛的。

 

勁哥:

老师您好,

我已经回到两天了,因为回来后要处理一些事务,所以现在才抽出时间给老师报平安,对不起,请老师原谅!

这一次去香港您那里当面向您请教,使我受益匪浅;尽管只有三天的时间,但让我对太极内功的认识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和飞跃。我曾经在很多地方学习和了解太极拳的内功学习机理,但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进展,白白浪费不少时间。而老师的教学方式简洁明了,以科学性的物理原理和人体运动机能、并以人体解剖知识对我进行了形象化、系统化的指导和说明,使我非常迅速、有效的对太极内功知识有了实质性的认识。可以说,老师所传授的太极内功是极其科学的,是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符合人体运动机制的。而不是像有些大师所教的那种玄玄幻幻的空中楼阁似得东西。能够得到彭老师的亲自指点,是我今生在武学世界里最大的幸事和福缘。感谢彭老师能在百忙中抽时间对我进行指导,祝愿老师您的太极内功能够普及传授,惠及更多的武林学子。

 

彭老師:

回到家中,休息下,有時間可把今次習武心得寫幾句給我貼在喧傳資料上。

你的觀察力已不錯、與人研究、遇困難要與我談。

我還等書出版日期。

正忙中、不多談。

祝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