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極拳、至趙堡架、到「發勁研究中心」
太極拳由元、明之際的張三豐所創,至今已有近五佰年的歷史。他以其高深的拳藝,配以易經的理論,創出武當太極拳。太極拳發展歷數百年,於傳授中,各人領略有所不同,而演變出今天的各門各派。「發勁研究中心」以趙堡拳的高架建基於香港,配合對現代力學、杠杆系統、圓圈切面扭力運作原理的理解,以露形的方式演譯拳架的精妙,對練時,主張以訓練內勁為主,減少招式帶來的危險。
趙堡太極拳是唯一以地方名稱為號的太極拳套路。其他太極拳均以姓氏來命名。「趙堡」是中國一小鎮的名稱,因戰國時代的趙國,屯兵於此地,因而被名為“趙堡鎮”。
古時王宗岳因經商而投宿於趙堡鎮,遇蔣發而收為徒。蔣發隨王習藝七年後回到趙堡鎮,為趙堡太極拳第一代傳人。趙堡太極拳一直以來只在鎮內世代單傳,故鮮為人知。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趙堡太極拳鄭悟清宗師 (趙堡太極拳第十代傳人) 避戰亂定居於西安;才廣授門人。其中女弟子紀昌秀於 1984移居香港,開始廣授門人,「發勁研究中心」(亦稱為「聞主大會」或「福音太極」) 之彭老師亦於此時投身其門下,歷十年之久。
「發勁研究中心」的承傳世系表
太極源流:武當張三豐祖師 -> 山西陽城王宗岳
世代 宗師姓名 年代、發展
太極大師 – 特徵
1 | 蔣發 | 約AD1574年 |
2 | 邢喜懷 | |
3 | 張楚臣 | |
4 | 陳敬伯 | 約AD1728年 |
5 | 張仲禹 | |
6 | 張彥 | |
7 | 陳清平 | |
8 | 和兆元 | 代理架 (小架) 亦稱和式太極拳;(陳式、楊式均開始發展) |
9 | 和慶喜 | |
10 | 鄭悟清 | |
11 | 紀昌秀 | 1984年移居香港,把拳藝傳至世界各地 |
「發勁研究中心」
1 | 彭漢強師父 | 著作:【趙堡太極拳-內勁揭秘】(天地圖書2012年6月版) 正如愛好內勁功法的同道所言,本書內容極具革命性,在沒有參考繁多的古代太極拳典籍之情況下,以現代生物力學建立了全新的現代系統,解說許多有關太極拳的「奇妙」力學原理,革新了整個太極界別的內勁功法訓練和承傳的系統。並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對大多數的運動界別,造成快速和高質素正面的沖擊和提升。 |
2 | 黃錦康師父 | 精於演譯拳架之內勁功法,在【趙堡太極拳內勁揭秘】一書中,更把內勁功法的精妙之處,表露無遺。 |
「發勁研究中心」趙堡架套路名稱
1. 分太極 | 19.倒輦猴 | 37. 單鞭 | 55. 單鞭 |
2. 金剛三大對 | 20. 左白鶴亮翅 | 38. 前後照 | 56. 雲手 |
3.懶扎衣 | 21.十字手、斜形 | 39. 野馬分鬃 | 57. 十字單擺蓮 |
4. 右白鶴亮翅 | 22. 閃通背 | 40. 玉女穿梭 | 58. 吊打指膛錘 |
5. 單鞭 | 23. 右白鶴亮翅 | 41. 右白鶴亮翅 | 59. 金剛三大對 |
6. 斜金剛三大對 | 24. 單鞭 | 42. 單鞭 | 60.懶扎衣 |
7. 左白鶴亮翅 | 25. 雲手 | 43. 雲手 | 61. 右扎七星 |
8.十字手 | 26. 左高探馬 | 44. 童子拜佛 | 62. 擒拿 |
9. 斜形 | 27. 右高探馬 | 45. 二郎擔山 | 63. 回頭看畫 |
10. 手揮琵琶 | 28. 左踡腳登根 | 46. 掃堂腿 | 64. 右白鶴亮翅式 |
11. 青龍探海 | 29. 青龍探海 | 47. 左金雞獨立 | 65. 單鞭 |
12. 斜形 | 30. 二起插足 | 48. 右金雞獨立 | 66. 左扎七星 |
13. 手揮琵琶 | 31. 分門樁抱膝 | 49. 雙跌腳 | 67. 擒拿 |
14. 十字手 | 32. 左踡腳登根 | 50. 倒輦猴 | 68. 跨虎 |
15. 金剛式 | 33. 鷂子翻身 | 51. 左白鶴亮翅 | 69. 雙擺蓮 |
16. 伏虎式 | 34. 掩手錘 | 52. 十字手、斜形 | 70. 挽弓射虎 |
17. 擒拿串捶 | 35. 抱頭推山 | 53. 閃通背 | 71. 金剛三大對 |
18. 肘底藏錘 | 36. 右白鶴亮翅 | 54. 右白鶴亮翅 | 72. 合太極 |
「發勁研究中心」的各個階段
練趙堡太極拳架、最初是套路,練到上乘的功力,遇到難題時,仍然是要回到套路中尋求解決的辦法,從始致終,還是要練套路,只是越練越好玩而已。古人為何有如此的智慧呢?部分肯定是對武術的高深認識,部分必定是設計者把拳套嚴格地規範於圓形之力學運動之中,因此剛巧符合人體內被扣連在一起的左右對稱的眾關節有關;在眾關節中,脊柱關節於脊柱末端剛好看守住全身體重力的集中點(丹田),所以熟練太極拳的內功後,才可運轉自如,練功時才有游龍戲水,上下起伏,左右翻騰的感覺。
段數 | 階段 | 內容 |
1 | 初階 | 練習單招定式,為「初偕慕道」者。 整個套路共72式,可分6段,每段12式: 第一段:無極式…手揮琵琶 第二段:十字手…單鞭 第三段:雲手…右白鶴亮翅 第四段:單鞭…右金雞獨立 第五段:雙跌腳…懶扎衣 第六段:右扎七星…合太極 |
2 | 中階I | 能依拳意流暢自然地演示套路,「養生健體」者。 |
3 | 中階II | 能依拳意瞭解招式的應用與變化,「鬆胯沉氣」者。 |
4 | 高階I | 以單招定式藉一個圓面或單一圓周發勁,「太極內功入門」者。 |
5 | 高階II | 以單招定式走勁於立體圓上,「連綿不斷」者。 |
6 | 高階III | 顯示不同位置的立體圓的協調效應,「一圈套一圈」者。 |
7 | 高階IV | 能探知對手的圓圈勁法,「獨我知人」者。 |
「發勁研究中心」套路
(本篇文章乃彭老師於 2008 年所寫,具原創性。詳細內容現可見於其於2012年著作『趙堡太極拳內勁揭秘』一書。)
根據『趙堡太極拳-內勁揭秘』此太極拳內勁功法典範所言,趙堡太極內功勁法,按雙魚圖,以圓形勁路為主體,故上乘的套路,在兩儀(露形的練法)應能看到
1. 後胯微高於前胯,以起穩定前胯作用
2. 兩胯作輪和軸,有繞著轉動的動作
3. 勁路上應避免不需要的停頓或速度不均勻
4. 手的動作應鬆軟配合胯的轉動角度和平面
5. 身體中正不搖擺,則可好似氣車的離合器把重心的重力隨時送出,如身體搖擺,則離合器只接合於少許位置,力量大減。
6. 無論手上的圈或胯轉的圓均不要起角,亦要連綿不斷,一圈套一圈。
以上便是用以評審趙堡拳套路表演,好壞的標準所在。
趙堡太極拳現存有三種架式:
1. 中架
2. 低架
3. 高架
「發勁研究中心」所傳受者為趙堡太極高架套路。亦稱代理架或内功架,是主要練習技擊及内功的架式,適合廣大武術愛好者,從中驗証人體力學的原理,亦發揮古代武術之精妙。亦因其架高,看來運動量不大,也適用於以健身、養生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練習。
「發勁研究中心」的內功以丹田運轉為首要。運功時意守丹田,生成置中球體,兩側成輪軸驅動,故兩側共兩飛輪可互為軸心滾動,從而無力生有力。唯運勁之先,必先開胯和鬆胯,讓球體浮起後,意念才可主導球體運轉的方向和角度;開胯和鬆胯時膝蓋會微曲或腳根微轉。發勁時以盤骨上的置中球體調節方向和角度,因其動作細微,固在用意不用力;再以附於盤骨兩側的肌肉收縮,順圈而動,以節節相連、一圈套一圈的方法,藉掤勁傳到末稍,就能看到應手即仆的果效。順圈而動的方法,應用於每一節上時,能化解敵勁之內進,亦能藉人不知我的纏絲勁管住對手。是優秀的內功勁法。(此段的英文版值得參考)
趙堡拳架的內轉方法多樣化,用勁時鴻運有力,變化多端。但引進入門者,在於準確的套路,慢慢才能達致以外帶內,再而以內帶外的路上。有了內功後,習者會更喜愛其套路,被其如行雲流水、上下起伏、左右翻騰之勁路吸引往。練套路的要決包括:立身要中正、上下要相隨、手到腳要到、內外要相合、勁要走圓、勁斷意不可斷、身驅絕不搖晃等基本原側。
趙堡拳架的技擊基本功主要是推手、散手和擒拿。散手可說是推手的遠伸,而擒拿則是推手的近縮。推手時要放鬆關節、保持姿勢中正、不偏側左右、鬆胯要快、轉動要準,身驅處處可圈,與單田配合。保持拳架的動作,雙手不過眉,步隨身換,引敵離開其重心區、自身處處保有最得力之套路外形。對敵時,打其硬、攻其弱、捨己從人、不硬碰;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用意行勁、發揮後發先致的優勢。
如紀老師所云,練此拳者會慢慢愛上其套路的內外合一;感覺是遊龍戲水,上下起伏,左右翻騰,四方示勢,樂此不疲,不願停下。
彭師父於 2011年 1 月 8 日於「武林聞主大會」講解 太極發勁原理。
彭老師編寫的「簡易12式」套路名稱
1. 無極式 (分太極) | 4. 右白鶴亮翅 | 7. 右攔扎衣 | 10. 右跨虎 |
2. 右金剛三大對 | 5. 左白鶴亮翅 | 8. 左單鞭 | 11. 左跨虎 |
3. 左金剛三大對 | 6. 右單鞭 | 9. 左攔扎衣 | 12. 合太極 |
「簡易12式」為彭老師早前為體弱或年老者編制,當中只保留拳架最核心部份,删減了原有套路的高難度動作。此外,更首次為此簡易式加入左右對稱的元素,幫助練拳者血氣更加流通,使其養生的功效倍增。曾習此套路者均驚訝其氣之盛和快!此簡短套路適合於練習傳統72式之前作熱身之用。